文章鏈接:中國環保在線 http://www.hbzhan.com/news/detail/119467.html
【中國環保在線 原創視點】我國土壤修復行業剛剛起步,市場空間尚未真正“開門”,國家政策持續不斷添加引擎動力,社會資本頻頻敲門,一個偌大的藍海市場似乎已經近在眼前。然而,在短時期內,這樣一個充滿誘惑的產業市場會敞開懷抱嗎?
當幸福來敲門 土壤修復產業已然敞開懷抱
6月22日,我國國家層面制定的第一部土壤污染防治領域的單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通過了審議;日前,環保部聯合多部委召開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工作動員部署視頻會議,主要目的是進一步落實2016年5月和12月頒布的“土十條”和《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詳查總體方案》。
受國家強力扶持政策影響,我國土壤修復產業幾乎可以說是“春風得意馬蹄疾”。誠然,我國土壤修復產業目前仍步履蹣跚丫丫學步,無論市場集中度還是技術壁壘,都存在著天然的屏障,以至于市場空間尚未打開,但隨著政策的出臺落地加碼,紅利日益兌現,可以肯定的是,在“十三五末”和“十四五”初,土壤修復市場都將徹底爆發。
從西方國家的經驗來看,土壤修復產業從誕生到成熟大約花費了30多年。20世紀80年代為第一階段,土壤修復的萌芽破土而出;到了20世紀90年代,土壤修復進入以監管為主的第二階段。進入21世紀以后,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在歐美日等發達國家迅速擴散并形成一股全球風潮,極大促進了這些國家土壤修復預防、監管、治理等完整體系的構建與完善,至此,土壤修復產業正式成熟,在整個環保產業中占據比重高達30%以上。
相較而言,我國的土壤修復產業略顯稚嫩。與大氣污染與水污染治理相比,土壤修復治理起步晚,發展緩慢,還處于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的初級階段,完整的產業發展鏈尚未形成,且產值在環保產業中占比不足1%。與此對應的,早期涉及土壤修復的企業多由工程公司與土建公司“跳槽”而來。
作為市場嗅覺最靈敏的存在,社會資本逐利的天性注定了其只會青睞市場利潤最大化的產業,而土壤修復產業正是其中之一。于是乎,剛剛聽到“敲門聲”的土壤修復市場,已經不得不面對應聲而來的資本“入侵”。各大勢力企業用“資本換技術”這一簡單粗暴來錢快的手段進入土壤修復領域,并快速占據土壤修復市場。其中,央企和上市企業這些不差錢、有背景的“巨人”更是“借機生子”,毅然跨界土壤修復,成立土壤修復公司,意圖分一杯羹。
甚至前段時間“環保一哥”文一波對央企跨界環保、專業企業將更加水深火熱表示擔憂。不過我們認為,當前土壤修復市場市場還沒有徹底大門敞開,所以或溫和或野蠻進入的上市企業和央企并沒有太多機會大展拳腳。外加市場格局目前正在悄然重塑,短期內,專業修復企業的日子并不會太難過,更不會出現短期內的群體性不安。當然,暫時的和平同樣并不意味著和平會一直持續,更不意味著現有企業可以坐井觀天、不思進取。
規模企業數量少,行業龍頭缺失等問題,的確在很大程度上掣肘了土壤修復產業的壯大,不過我們認為,商業模式的問題所帶來的阻礙更嚴重,也更值得重視。當前我國土壤修復盈利模式過度依賴政府,市場經濟的效能沒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不利于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結論,我國土壤修復在一段時期內都將處于初級階段,預防為主的大趨勢不變,“大治理,大修復”的產業格局也不會在短期內產生質變。因此,亟需從環境調查、風險評估、風險管控、治理與修復等多個環節構建和完善整個產業鏈條,實現產業的迅速騰飛。
(來源:中國環保在線)
文章鏈接:中國環保在線 http://www.hbzhan.com/news/detail/119467.html